辽ICP备11002676号-27 Copyright © 2003-2024 Baoq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宝亲网 版权所有
在第 34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,“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” 这一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。数据显示,全球超 14% 的儿童和青少年受精神障碍影响,睡眠问题、抑郁焦虑等问题正以 “隐性” 方式困扰着这一群体 —— 这些困扰往往不会直接以 “疾病” 的形式呈现,而是藏在情绪波动、行为异常或生活习惯改变中,容易被家长、老师忽视,最终可能延误干预时机。
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,“识别信号” 是首要一步。当孩子出现以下四类情况时,需警惕并重视,而非简单归为 “叛逆”“娇气” 或 “注意力不集中”:
1. 情绪障碍:警惕 “持续的负面情绪”
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本就容易波动,但 “情绪障碍” 的核心是 “长期且影响生活”。若孩子出现连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(如对原本喜欢的游戏、兴趣班提不起劲,经常说 “没意思”“不想活了”)、过度担忧(如反复担心考试失败、家人出事,甚至因此哭闹、拒绝上学),或莫名的恐惧(如害怕黑暗、陌生人,甚至不敢独自待在房间,伴随心跳加快、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),需及时关注情绪背后的原因。
2. 行为障碍:区分 “偶尔调皮” 与 “异常行为”
孩子活泼好动是常态,但 “行为障碍” 会明显影响学习、社交和日常生活。比如:
注意力涣散:并非 “偶尔走神”,而是上课、写作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超过 10 分钟,经常丢三落四,做事有始无终;
冲动行为:频繁打断他人说话、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,甚至因小事突然发脾气、摔东西;
攻击行为:主动打骂同学、家人,或破坏物品,且无法意识到行为的错误性,屡教不改。
3. 发育性障碍:关注 “社交与行为的特殊性”
这类问题多在幼儿期、学龄期显现,核心是 “社交互动困难” 和 “重复刻板行为”,常见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情况。比如:
社交困难:不主动与同龄孩子玩耍,对他人的呼唤无回应,不会用眼神交流、分享玩具,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(如看到别人哭,自己无动于衷或发笑);
重复刻板行为:反复拍手、转圈、排列玩具,坚持固定的生活习惯(如必须走同一条路回家,餐具、衣服不能换),对环境变化极度抗拒。
4. 进食或睡眠障碍:别忽视 “身体习惯的异常”
进食和睡眠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础,一旦出现异常,可能是精神健康的 “信号”:
进食障碍:除了明显的厌食(拒绝吃饭、体重快速下降),还包括暴食(突然大量进食,之后又因愧疚催吐、吃泻药),或对食物极度挑剔(只吃几种食物,拒绝其他所有食物,导致营养不良);
睡眠障碍:并非 “偶尔失眠”,而是长期入睡困难(躺下 1-2 小时仍睡不着)、频繁夜醒(每晚醒 3 次以上,醒后难以再睡),或早醒(比平时早醒 2-3 小时,再也睡不着),且白天因睡眠不足出现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绪暴躁。
家长、老师该怎么做?
先 “倾听”,再 “判断”:当发现孩子有异常时,不要第一时间指责(如 “你就是装的”“别小题大做”)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沟通,比如 “妈妈发现你最近经常不开心,是不是有什么事想和我说说?”—— 让孩子感受到 “被理解”,才愿意说出真实感受。
不 “自我诊断”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:很多家长可能会通过网络信息自行判断孩子 “是不是抑郁了”“是不是自闭症”,但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诊断需要专业评估(如心理医生、儿童精神科医生会结合问诊、心理测评、行为观察等综合判断),避免因误判延误干预,或过度焦虑给孩子造成额外压力。
给孩子 “稳定的支持”:无论孩子是否确诊问题,家长的陪伴和支持都是关键 —— 比如每天留出 15-30 分钟 “专属时间”,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(玩游戏、读绘本、散步);尊重孩子的想法,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(如报过多兴趣班);当孩子犯错时,先指出问题,再一起想解决办法,而非打骂指责。
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,关乎他们的成长轨迹和未来生活质量。在第 34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我们更需要意识到:关注孩子的情绪、行为和心理需求,和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—— 早识别、早干预,才能为他们筑起一道 “心理防护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