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
  • 新闻
宝亲网 > 1-3岁宝宝 > 正文

孩子突然“结巴”?家长别慌,科学应对是关键

http://www.baoqin.com 2025-09-28 15:56:52 来源:宝亲网

  宝亲网讯  不少家长突然发现,原本说话顺畅的孩子,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“小结巴”,动辄“我,我,我……想吃,那,那个”,担心孩子长大后会一直如此,焦虑不已。其实,家长们的这份担忧,大多是多余的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孩子说话结巴的那些事,以及家长该如何科学干预。

  一、先放宽心:孩子“结巴”,可能只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

  在2~3岁这个阶段,孩子说话时出现重复音节(如“我...我...我”)、音调卡顿、词语重复,或是说话途中停顿、犹豫,都十分常见。相关研究显示,约5%的学龄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吃(即我们常说的“结巴”),且大多集中在2~6岁的语言发育关键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小男孩出现口吃的概率,大约是小女孩的3倍。

  这个阶段的“结巴”,更像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的“小插曲”,而非真正的语言障碍。随着孩子语言系统逐渐成熟,大部分人的“结巴”症状会自然消失。

  二、孩子为啥会“结巴”?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

  目前,儿童口吃的具体成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结合研究和临床观察,以下几类因素可能是导致孩子“结巴”的主要原因:

  1. 语言节奏与技巧尚未掌握 :2~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仍在发育中,还没完全摸清说话的正常节奏,也缺乏流畅表达的技巧,容易出现说话卡顿、重复的情况。

  2. “思维快于语言”的矛盾 :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发展迅速,脑海里能快速产生想法,但词汇量积累却没跟上——心里清楚想表达什么,话到嘴边却“卡壳”,只能通过重复、停顿来“找词”,表现为“结巴”。

  3. 新词学习的“适应期” :当孩子一次性接触大量新词时,可能对某些词语有印象,但无法快速准确地说出来,也会出现说话不顺畅的情况。

  4. 情绪与状态的影响 :孩子焦虑(如陌生环境、分离焦虑)、疲惫、身体不适(如感冒、发烧),或是过于兴奋导致语速加快、心理压力大时,“结巴”的程度可能会加重。

  三、避开雷区:这些“自以为有效”的做法,反而会害了孩子

  发现孩子“结巴”后,很多家长不会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,而是先在家自行“纠正”,但有些做法不仅没用,还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,让“结巴”更严重,快看看你有没有踩过这些坑:

  1. 频繁提醒“慢点说”“放松点” :类似“不着急,慢点说”“放松,没关系”“不怕,再说一遍,清楚点”的话,看似是鼓励,实则在反复提醒孩子“你说话有问题”,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,加重焦虑,反而更难顺畅表达。

  2. “懂孩子”就替他说话 :有些家长能快速捕捉孩子的意图,不等孩子说完就替他表达(比如孩子说“我想玩...玩那个”,家长立刻接“你想玩积木对不对”)。对小月龄孩子来说,这是家长理解自己的表现,但对处于语言学习期或有“结巴”倾向的孩子,会让他们失去自主表达的机会,也会让孩子依赖家长“代说”,进一步影响语言能力发展。研究表明,多数这类孩子并不喜欢家长替自己说话,他们更希望自己把想法表达出来。

  四、科学干预:家有“结巴”孩子,做好这6点就够了

  家长的态度和做法,对孩子能否顺利度过“结巴”期至关重要。正确的干预方式,不是“纠正”孩子的说话问题,而是为孩子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,帮孩子建立表达自信:

  1. 主动“忽略”口吃,正常沟通 :发现孩子“结巴”时,家长先稳住自己的情绪,不要表现出焦虑、紧张,也不要刻意关注孩子的“结巴”瞬间,像对待正常说话的孩子一样和他交流——不打断、不纠正、不催促,让孩子觉得“我说话没问题,爸爸妈妈不会因为这个嫌弃我”。

  2. 认真聆听,给孩子“表达安全感” :和孩子说话时,放下手机、放下手中的事,眼神专注地看着孩子,耐心听他把话说完。哪怕孩子说得慢、有重复,也不要中途打断,更不要着急帮他“补话”。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耐心,才会更愿意开口表达。

  3. 放慢自己的语速,做孩子的“语言榜样” :家长说话语速太快,会让孩子有“跟不上”的压力,可能加重“结巴”。日常生活中,无论是和孩子说话,还是和家人、外人交流,都刻意放慢语速,用平稳、温和的语气说话。如果全家人都能配合放慢语速,效果会更好——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家长的说话节奏,慢慢学会“慢下来说话”。

  4. 绝不模仿孩子,远离“负面语言示范” :有些家长觉得孩子“结巴”的样子可爱,会刻意模仿(比如学孩子说“我...我...我要吃”),这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“奇怪”,甚至产生自卑心理。同时,要尽量让孩子远离身边说话口吃的人,避免孩子无意识模仿。

  5. 每天安排“专属亲子时间”,缓解孩子压力 :每天固定留出15~30分钟,作为不受外界打扰的亲子时间,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——陪他玩玩具、读绘本、聊他感兴趣的话题。在轻松的互动中,孩子的情绪会更放松,心理压力减小,说话也会更顺畅。

  6. 多表扬、多强调长处,帮孩子建立自信 :孩子的自信,对改善“结巴”很重要。当孩子顺利完成一件事(比如自己搭好积木、自己穿好衣服),或是说话时比之前顺畅一点,都要及时表扬(比如“你今天自己把积木搭得这么高,太厉害啦!”“刚才你说的这句话,说得真清楚!”)。同时,多强调孩子的长处(比如“你画画特别棒”“你很会照顾小玩具”),让孩子知道“我有很多优点,说话只是小问题”,减少对“结巴”的关注。

  五、最后提醒:出现这些情况,一定要及时就医

  大部分孩子的“结巴”会在几个月内自然缓解,不需要特殊干预。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咨询儿科医生,必要时进行专业的语言治疗:

  - 孩子“结巴”的现象持续超过2~3个月,且没有好转的趋势;

  - “结巴”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交流(比如不敢和小朋友说话、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);

  - 孩子的“结巴”非常严重(比如一句话要重复多次才能说完,甚至说不出完整的句子),或伴随明显的情绪问题(如因为说话而自卑、哭闹、抗拒开口)。

  面对孩子“结巴”,家长先别慌——多数时候,这只是孩子语言发育的“小插曲”。用耐心、包容的态度,配合科学的干预方法,孩子大多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,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少儿读物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公司招聘 | 欢迎投稿 |
辽ICP备11002676号-27 Copyright © 2003-2024 Baoq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宝亲网 版权所有 网站投稿 投诉建议 业务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