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ICP备11002676号-27 Copyright © 2003-2024 Baoq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宝亲网 版权所有
宝亲网讯 许多人误以为尚在牙牙学语阶段的婴幼儿,因认知有限,不会感知或记住创伤性事件。然而,心理学研究证实,任何冲击家庭中成年人和大龄儿童的事件,同样会在婴幼儿稚嫩的心灵投下阴影。只不过,这些小小的受害者无法像年长孩子那样用语言倾诉,他们的痛苦往往以隐秘的方式呈现。
车祸现场的刺耳鸣笛、家中突然爆发的争吵、亲人因病离世的悲怆,甚至是短暂的亲子分离,都可能成为刺伤婴幼儿心灵的利刃。这些创伤事件如同强力磁铁,打乱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轨迹,不仅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,还会在语言启蒙、肢体运动、社交互动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埋下隐患。
婴幼儿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如同精密仪器。父母眉间的愁绪、家中氛围的骤变,都能让他们敏锐捕捉到不安信号。当主要照料者因自身情绪问题而疏于陪伴,或是因意外与孩子分离,婴幼儿不仅要承受分离的痛苦,更要直面失去安全感的恐惧。家庭环境中的噪音、混乱的生活节奏,在他们眼中都是未知的威胁,因为他们尚不具备预测和掌控环境的能力。而亲子间情感联结的断裂,更是切断了婴幼儿获取心理滋养的重要渠道,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举步维艰。
当创伤来袭,婴幼儿会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。原本活泼爱笑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不再对玩具产生兴趣;曾经规律的进食、睡眠习惯被打破,甚至出现拒食、夜惊的情况;原本已经学会翻身、爬行的孩子,肢体动作变得迟缓笨拙;他们害怕与人对视,紧紧黏着熟悉的照料者,稍有分离便哭闹不止。这些看似反常的行为,实则是他们在向外界诉说内心的恐惧与不安。
当婴幼儿遭遇危及生命或创伤性事件时,会在情绪、行为、生理等多方面出现明显反应。
1. 情绪与情感方面
异常恐惧 :和成人一样,会因创伤性事件产生强烈的害怕、恐惧情绪。
情感麻木 :表情显得麻木,不愿表露自身感受,仿佛与周围环境脱节,对周遭事物呈现出“格格不入”的状态。
2. 行为表现方面
活动变化 :以往喜爱的嬉戏玩耍减少,不再轻易展露笑容,对玩具等物品丧失兴趣。
社交回避 :拒绝眼神接触,减少与他人的交流互动,变得更加孤僻。
过度依赖 :与父母或主要监护人分离时,会产生远超平常的痛苦反应,紧紧黏着熟悉的照料者,不愿分开。
技能退化 :原本掌握的坐、爬、走等肢体运动技能出现倒退,动作变得笨拙、迟缓。
3. 生理与生活习惯方面 :出现进食问题,比如丧失进食能力、拒食;原本规律的睡眠习惯被打破,可能出现夜惊、难以入睡等情况 ,整体表现得不安且难以安抚。
面对遭受创伤的孩子,父母和看护者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。首先,要迅速为孩子营造稳定的生活节奏,保持日常的拥抱、喂养和睡眠规律,让孩子在熟悉的流程中重拾安全感。用轻柔的语调、温暖的怀抱和舒缓的音乐,为孩子打造平静的避风港。在陪伴过程中,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,通过眼神交流、轻柔抚摸传递爱意,鼓励孩子用咿呀学语或肢体动作表达感受。同时,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分离,减少孩子接触可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场景和物品。当孩子出现行为倒退或过度依赖的情况时,要给予耐心和包容,这是他们自我调节的本能反应。
婴幼儿的心理创伤虽然隐秘,但并非不可治愈。只要成人及时察觉、科学干预,用持续的爱与关怀为孩子筑起心理防护墙,这些经历过风雨的小树苗,终能在阳光下重新绽放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