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亲网讯 近日,媒体报道江苏常州2岁7月的女童佳佳体重只有20斤,为了让她多吃点,奶奶天天追着投喂。9月的某一天,佳佳被奶奶投喂瓜子仁时,不慎瓜子仁卡在咽喉部,佳佳把瓜子仁和中午吃的饭菜都吐了出来,此后,她因怕呕吐而拒绝进食长达1个月。绝食第10天时,佳佳精神萎靡、低血糖、代谢性酸中毒、脱水,已经陷入嗜睡状态,急诊医生连夜把她收入了消化营养科病房。近日,在医务人员和家长相互配合下,佳佳已顺利拔除鼻饲管。
医生表示,佳佳的这种情况属于不良饮食经历后引起的特定进食障碍,和心理情绪有关,大部分孩子数天到1周左右就能恢复,像佳佳这种长达1个月的拒食情况比较少见。医生一再提醒家长,要多鼓励孩子,不能强迫喂养。“平时给幼儿喂食时避免太硬、带刺的食物,要尊重孩子的饮食意愿,不要强迫进食,遇到挑食的宝宝不要责骂,要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和进食氛围。”医生建议道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新的发展与挑战,饮食习惯的培养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。特别是当孩子迈入1岁的门槛后,他们的身心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,这不仅体现在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索上,也深刻地反映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中。1岁以后,孩子开始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,他们渴望独立,包括在进食这一基本需求上也不例外。因此,“1岁以后不要再给娃喂饭”这一建议,实际上是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自主能力培养的深刻理解。
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进餐的需求
1岁的孩子,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和手部精细动作的进步,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,渴望通过亲自动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,包括吃饭这一日常活动。他们可能会模仿大人的样子,用勺子尝试舀取食物,尽管过程可能笨拙且效率低下,但这份尝试和探索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。这种自我服务的过程不仅满足了生理上的饥饿,更重要的是,它给予了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,是自我认同和独立人格建立的重要一步。
拒绝被喂:家长的理解与应对
当家长继续采用喂食的方式时,孩子可能会通过哭闹、推开勺子或干脆不吃等方式表达不满和抗拒。这种拒绝并非简单的挑食或任性,而是孩子对自主权的坚持。家长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,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,并适时调整策略。强行喂食不仅可能破坏孩子的食欲,还可能引发更强烈的逆反心理,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。
培养独立就餐的时机与方法
因此,建议在孩子1岁左右时,家长应开始着手培养其独立就餐的能力和习惯。这包括提供适合孩子抓握的餐具(如专为儿童设计的防滑勺子)、将食物切成小块便于抓取、以及设置一个安全、舒适的用餐环境。初期,孩子可能会将食物洒得到处都是,甚至弄脏衣服,但这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。家长应保持耐心,给予鼓励而非批评,让孩子在尝试中逐渐掌握技巧。
面对“不吃”的应对策略
面对孩子因追求独立而拒绝被喂导致的不吃饭情况,家长可能会感到焦虑。此时,采取“饥饿疗法”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,但需注意适度与科学。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,可以适当延长两餐之间的时间,期间不提供任何零食或饮料,以此激发孩子的饥饿感。到了下一餐时,孩子往往会因为自然的生理需求而更愿意主动进食。当然,这一过程中,家长应确保提供的餐食多样化、营养均衡,以吸引孩子的兴趣,同时保持餐桌氛围轻松愉快,避免强迫或压力。
1岁以后鼓励孩子独立进餐,不仅是饮食习惯的培养,更是孩子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。家长应把握这一关键时期,通过耐心引导和支持,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餐习惯,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。记住,每一次的尝试和失败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,家长的耐心与理解将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不仅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小食客,更能为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