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亲网讯 假装游戏,就是那些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与虚构情节的游戏,诸如模拟打电话、用餐或扮演特定人物等。
切莫轻视这看似简单的“过家家”,它对孩子的成长益处多多。
年幼的孩子主要依赖具象思维,即他们的思考方式还高度依赖于具体物品或行为,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或较为薄弱。
若要培养更复杂且高级的抽象思考能力,则需发展“符号功能”,即利用符号(如语言、图像、记号或手势等)来在心理上代表物体或动作的能力。
当孩子们沉浸于角色扮演游戏中,例如将香蕉当作电话进行通话,或是坐在一排凳子前假装驾驶汽车,他们的心理表征能力便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,为发展更复杂高级的抽象思维打下坚实基础,也为顺利过渡到下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做好充分准备。
通过模仿日常情境,他们的社交技能、生活技能学习、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力都将得到锻炼。
就社交而言,通过“过家家”,孩子们可以模拟各种社交场景,如幼儿园冲突解决、购物经历或拜访朋友等,这都有助于他们理解并学习社交规则,进而提升沟通与交往能力。
维果斯基将角色扮演游戏视为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理想社会环境。当孩子们创造出想象中的情境时,他们便在学习如何按照内心意愿与社会规则行事。例如,一个孩子假装睡觉,便是在遵守作息规律;另一个孩子想象自己成为父亲,而玩偶则是他的孩子,则是在遵循父母养育行为的准则。
关于如何与孩子玩转角色扮演游戏,这些小tips供参考:
1、尽量还原日常带娃的生活场景,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。比如,当孩子刚上幼儿园且喜欢模仿老师时,我们可以拿出家中可用的道具,摆好小凳子、小杯子,再准备些小玩偶,与她一同模拟幼儿园的一天。
2、爸爸或妈妈可事先为孩子设定一个主题情境,引导其进入角色后,便退至一旁观察,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。游戏的核心始终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。
3、在游戏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一些行为习惯或社交规则。比如,在用磁力片搭建滑梯并开始玩耍时,引入“排队”与“轮流”的规则;又如在过家家照顾宝宝时,引入“饭前洗手”与“不挑食”等生活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