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ICP备11002676号-27 Copyright © 2003-2024 Baoq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宝亲网 版权所有
宝亲网讯 在观察与反思中,我们不难发现,许多孩子之所以会形成讨好型人格,往往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息息相关。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言语与态度,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、可能促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沟通方式,以及相应的避免策略。
一、避免传递外界评价的压力
许多父母在孩子哭闹或行为不当时,会无意识地提及他人的看法,如“你看好多人在看你呢,你羞不羞呀”。这样的言语,实则在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:他人的看法至关重要。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会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,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为了避免这一点,父母应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理解他们的情绪与需求。当孩子坐地哭闹时,不妨温柔地告诉他:“想哭就哭吧,妈妈在这里陪着你。等你哭好了,我们再来一起想办法。”这样的沟通方式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,同时也教会他们关注自己的感受,而非外界的评价。
二、摒弃权力压制,倡导共赢思维
在亲子互动中,父母有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权力压制孩子,如“你不收拾玩具,以后就别想买新玩具了”。这种沟通方式,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我压抑,从而学会讨好父母以换取认可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父母应学会用共赢的思维去引导孩子。当孩子不愿收拾玩具时,可以试着这样说:“宝贝,这些玩具到处都是,妈妈感觉好难受呀。我们一起把它们收好吧,这样家里就整洁了,大家都能住得舒服。你想负责哪部分呢?”这样的沟通,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,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为家庭做贡献,从而感受到价值与成就感。
三、拒绝也要有爱
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,许多父母可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拒绝方式,如“你怎么这么烦,这么固执呢”。这样的言语,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错了,或者提要求是不合理的,从而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,成为不敢拒绝别人的老好人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父母在拒绝孩子时,也要保持爱的联结。可以试着这样说:“宝贝,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出去玩,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。但是妈妈刚刚工作了很长时间,确实很累了。我们先回家休息一会,吃完饭妈妈再带你出去玩好吗?谢谢你的理解。”这样的沟通方式,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的要求被拒绝,但父母的爱与关注从未减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