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ICP备11002676号-27 Copyright © 2003-2024 Baoq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宝亲网 版权所有
为什么宝宝会黏妈妈?
妈妈一回家,宝宝就开始表现的不听话和黏人,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发展。
根据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 · 马勒提出的分离个体化时期,6 个月到 2 岁的宝宝,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。
图片源自:@孙铱
该时期分为三个小阶段:
6~10 个月的孵化期:宝宝开始能分清母亲与陌生人,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,迫切地想与新鲜的世界建立联系。
10~16 个月的实践期:宝宝开始学说话、学走路,这时他们与外界互动更多。
16 个月后的整合期:宝宝的肌肉运动功能、感知觉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,再加上不断增多的探索性活动,都在提醒宝宝,自己可以离开妈妈独自探索。
从宝宝 6 个月到 16 个月,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宝宝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是非常快速的,这也会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人生的头一次焦虑。这就好比宝宝体内的两个小人在打架,一边渴望独立,一边渴望亲密。
你以为宝宝就不会纠结吗?这种矛盾和纠结,表现在宝宝的行为上就是:宝宝愈加独立勇敢,同时也更黏妈妈不想分开。
为什么宝宝只黏妈妈?
还有很多妈妈问,「为啥宝宝就只黏妈妈?」
一个人类幼崽在 9 个月之后,基本会慢慢具备的一项能力即「察言观色」,换成心理学术语叫「社会性参照」。
这种复杂的心理技能,是宝宝情绪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。宝宝在跟大人互动时,大人的表情、动作、行为等,都会成为宝宝调控自己情绪或行为的参照。
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经典实验
把 1 岁的宝宝放在「视崖」装置上。当实验人员把宝宝放到「深渊」边时,宝宝们会停下来往下看,因为从宝宝的视觉来看,这是一个悬崖,他们不敢往前爬。
「视崖」:用 1 米左右的桌子搭的人工悬崖,桌子的一边是安全区域,叫做「浅滩」,另一边是透明玻璃,给宝宝造成错觉,看上去是个「深渊」。
在桌子另一边,妈妈会做出不同的表情来引导宝宝,有兴高采烈,有害怕焦虑,有兴趣盎然,有愤怒或悲伤。
实验结果表明:如果妈妈是高兴的状态,大部分婴儿会再次检查「视崖」并爬过去。
如果妈妈表现出生气或者害怕的样子,宝宝则会拒绝往前爬。
视崖是测量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经典实验,也是体现婴儿「社会性参照」典型例子。
对于宝宝来说,妈妈是非常重要的参照对象,他们会根据妈妈的表情和状态,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,做出不一样的反应。当妈妈不在场的时候,宝宝就失去了信任的参照对象。宝宝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,会造成什么后果,为避免触碰到对方底线,宝宝会努力成为「乖宝宝」。但妈妈在场宝宝就不一样,这是因为宝宝出于对妈妈的爱和信任,会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十分安全,宝宝自然就会「更作一点」。
因为在孩子的心理,他们坚信,「即使我不乖,妈妈也会一直在」孩子黏人,妈妈确实累,可这也是孩子的一种甜。
3妈妈们可以做好这 3 点
很多妈妈对于黏人的宝宝表示感觉身心俱疲,张老师非常理解。
但事实上,小时候更黏人的孩子,成年之后反而更有能力应对压力和挑战,心理也相对更健康。
1、妈妈们应该学会接纳宝宝的情绪,打骂、冷落等或者粗暴地推开孩子都是不可取的。
2、用高质量的陪伴给宝宝「充电」,当你回到家中,抱抱、夸夸宝宝,陪宝宝玩游戏,宝宝撒娇不妨满足吧!
3、做好安全感建设,提前「打好预防针」,告诉宝宝:妈妈去哪里,什么时候回家。
划重点:只有在孩子的小时候,父母给了足够的爱与回应,让孩子们内心充满安定,孩子对父母的「爱的主动索求」才会减少。
当然,「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回应」这点,可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会感觉茫然与无力,发现啃了很多书,学习了很多知识,却还是没能解决孩子问题。
每个孩子都不一样,具体的「爱与回应」也不尽相同,希望在日后的路上,我可以陪你一起面对。
养育孩子的路上,「累和烦」不可避免。但是,请珍惜孩子对你的依恋,毕竟给你无条件的信任,只有你的孩子。
最后,送给妈妈们一句话。作为妈妈,在你成为妈妈之前,你首先是你自己。一个人只有触及到真正滋养心灵的幸福,拥有幸福的能力,才能用生命影响生命。用自己的人格去滋养和丰富孩子的人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