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亲网讯 耐心是一个人能否把事情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,耐心和毅力有相似之处。每个家长都应该注重孩子耐心和毅力的培养。但是日常中孩子却经常因为一件小事儿哭闹,比如积木没摆到她预期的高度;拼图试过两次没拼好就将拼图打散并哭闹等等,这些情节很多家长都见过,该怎么办呢?
一、平日加强对孩子情感的引导
金伯莉·布雷恩在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一书中提出了具体情感引导方法,建议每位家长都看看这本书。
孩子之所以经常哭闹,正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,比如想要奶而没有,用哭闹来表达自己“饿”了;当不舒服时,用哭闹表达自己“不舒服”。每对家长平日都教孩子家人名字、称呼、背诵古诗等等,其实最应该教会孩子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,比如“开心”“难过”“肚子痛”“我不想那么做。”等等,当孩子掌握这些词汇之后,与大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,家长也更能了解孩子的内心。
当孩子因为积木摆不到自己想要的告诉而哭闹时,家长应该在旁边说出孩子的感受“你现在感觉很沮丧是吗?因为积木没达到你想要的高度。”妈妈可以帮助你,我们再试一次好吗?这时家长马上做出动作并耐心引导孩子再试一次,当孩子在家长的辅助下做成功时,家长要趁机夸赞孩子“你这个举动,就叫做耐心和坚持,你做到了,你很棒!”
二、平时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
有部分家长,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催促孩子“赶紧穿衣服。”“快点过来洗脸啦。”“抓紧把你的鞋穿上。”“你看看你磨磨蹭蹭的。”......
始终在家长催促下的孩子,很容易失去耐心。家长平时应该给孩子更加多的理解和耐心,放慢脚步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情。比如在出门之前10分钟告诉孩子,我们还有10分钟出门了,你先穿衣服还是先穿鞋?给孩子留出准备时间。
三、不训斥 不责备
当孩子没做好一件事情时。家长“好啦好啦别哭了,这有什么好哭的?”“这么简单你都做不好”......
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,在做事情时容易畏首畏尾,因为她们害怕被爸爸妈妈责骂,害怕看到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。
所以家长平日不要用对成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,孩子做错事、做不好很正常。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“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也不好受,下次我们再细心一点会更好对吗?”或者引导孩子再来一次。
毕竟是孩子,做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很正常,不要给孩子贴上“没耐心”“做事情不专注”的标签,家长可以在私下,不让孩子听到的前提下讨论孩子的一些弱点并想办法帮孩子改善,但是不要经常让孩子听到“你怎么这么没耐心?”标签效应带给孩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。希望每个孩子都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尊重,陪伴她们慢慢长大。